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咸丰民俗咸丰民俗
土家族、苗族日用品拾零
发布时间:2016-05-28作者:来源:咸丰新闻网点击:
操(当地读"造")带 多以鹿、牛皮(也有用布的)做成宽20厘米左右的腰带,男子系腰间,中间(腹部这前)绣有寿星图、八封图、鸳鸯鸟,以及桃、李、梅等花纹,非常别致。中间迭两三层,外有搭扣,用以装钱币和细软等贵重物品,便于携带,且可防盗。
裹肚 状若操带,略小,男子系腰间,专储钱币,在肩上搭于身前后,用于出门赶场装钱币或少量物品等。
褡裢 是两端有大小几隔口袋的连二布袋,在肩上搭于身前后,用于出门赶场装钱币或少量物品等。
糍粑灯笼 土家人民使用的灯笼除方形、圆形的外,还以篾圈和油纸糊成多迭灯笼,可迭可张。用时提起,成连珠式,精致美观,携带方便,受人喜爱。内燃蜡烛,不惧风雨;不用时则收缩迭扰若糍烃状,因而得名。
亮稿(火稿) 秋天葵花(向日葵)收过后,将其茎杆用石头压入塘、池或水田中,浸泡一两个月,待表皮与芯腐烂后,取出洗净晒干,即成夜间出门照明所用之物。据说还可驱赶野兽,土家山寨几乎户户使用。亦有用黄竹篾、杉木皮(经雨淋后)、青(栎)条经捶破或油松木(俗称油枞树)劈成细条为之。
木马 以两段粗扁短木(约60厘米)交叉咬合(如(“×”),合榫中凿方孔,贯装一长1.2-1.5米的长木,作为固定着地撑持之把。木匠用一对(大料直接置叉间,或小件先搁码板)来作工作台加工柱、枋等部件;如欲锯柴(可单可双),卡于其间,极其稳靠。因它符合三点(角)固定的科学原理,较之四脚凳先进得多。
筋带 多以慈竹篾间以稻草裹扭成辫带,长3~6米。常用于抬大石头或大木料(比铁链轻韧),特别是立屋时,用来拉起排扇较为稳当,俗有“一匹竹篾承千斤”之说。
棕鞋 用棕丝编织的鞋,备冬季大雪天御寒或外出使用。有的制作较精致,造型奇特,上面织有棋盘花、人字形、八卦图等多种花纹。其长短大小以适脚为宜,过去山区人民常用以代替湿鞋。
草鞋 主要以稻草和棕丝(作耳和纲绳)及棕骨为原料编结,穿着走路、干活十分灵便。
脚码子 山区冬季多雪凌,坡陡路滑,土家族人常以铁条打制成7~8厘米长之扁状环齿,用绳带系于草鞋底,可免泥泞溜滑跌倒,以保行走特别是挑担安全。
丝帕 土家族妇女,常用丝织的青色帕子缠头,长3米多(1丈左右)、青年女子出嫁时多用作妆饰品,老年妇女死后入殓必需(近来青年妇女缠头,多以花枕巾、围巾代替)。
火镰 用较厚钢片打制,状如铁锁。出门上坡或渔猎打柴时,常随身带,将它与火石(即“燧石”,一种与金属击擦能生火花之石块)、火草(见下条)击撞取火,以备吸烟或燃柴草取暖等用。
火草 将一种形如清明菜的艾蒿扯回晒干,用热火灰炮焦,捶绒(成棉丝状)。用时取一点布于火石边,以火镰擦击,溅飞火花着之即燃。简单适用,为农人常备之火种(现已为火柴等取代)。
火绳 土家族人好猎。常用晒干之水麻皮、香树(柏枝)皮捶软、捶破搓成绳索。出猎时扎于火枪之“火鸡公”(扳机)上,遇猎物点燃火绳,扣动“火鸡公”使之与火药接触即射出鸣响。
火炕(亦称炕架) 用小木枋3~5条联成,长约1米,宽0.4~0.7米;再用对劈开的小竹块弯曲(火烤使折屈),系吊之于火坑之上约人高。用于炕熏腊肉和烘干少量东西(粮果需以筛、箕盛);在雨天出门归来,常脱下湿草鞋、布鞋,置于炕上,翌晨即干。
吊挂钩(炕钩钩)在山上选取生有多侧枝的松木,稍加切削,悬炕上或锅台边挂物。
三脚 土家族人户户有火坑,中安“三脚”以架锅、顶罐作炊。系用生铁铸成(后有以圆铁条焊或粗铁丝扭的),上有圆圈,直径15~25厘米,下有3足张开,三方空面大,便于向火,煨顶罐、茶罐,烧烤食物和烧长柴,现已很少用了。
刷把 用短竹节(约20~25厘米)劈1厘米余之块,再将它大部劈分成细丝,又从底端1/3处(未劈丝部)横割撕下上部黄篾丝,并插入下部衔口中,集若干支(约一、二十支)用扁篾(现又用硬塑扁带片)扎成把。用以洗刷锅、罐,效果颇好。也有直接用竹筒截劈出细丝的,不需绑扎,只是不如前者耐用。
擂钵 一为土陶器,一为石器,外形与陶瓷盐钵无异,有的内有齿轮。用时先将大蒜、烧辣椒、生姜、食盐等放入,用一小木棒锤(或用长圆石条杵)捣擂,以为菜蔬和调料味鲜美助食。
上一篇:奇异独特的婚俗--土家族婚俗
下一篇:土家民俗——攒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