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 资料图片
位于鄂渝交界处小南海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古地震遗址,因清咸丰六年(1856年)大地震后山岩崩落,堵溪成泽,堰塞成湖,称小瀛海,后讹为今名。其地震崩滑体、崩积物、淤坝等至今清晰可见,被誉为“活的地震博物馆”。2001年,被国家地震局批准为“黔江小南海国家地震遗址保护区”和“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小南海由于人烟稀少,得以完好保存下来。为国家4A级景区和国家地质公园。
小南海距咸丰县城75千米,黔江区32千米。大部分水域和陆地属于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北东部一小部分水域属于湖北咸丰县朝阳寺镇(属大路 坝区工委)。小南海属地震堰塞湖,镶嵌在群山之中,东有二仙岩,南有八面山,西为鸡公山,北为禄井山。湖面海拔672.5米,长约5千米,最宽处1.5千 米,湖水面积约2.87平方千米,平均水深30米,最深处52.7米,蓄水量约为7020立方米。四周秀峰环列,湖内水碧岛绿,湖光山色,景色如画。湖中 有牛背、朝阳、老鹳、月儿四岛,松竹繁茂,各具特色;有板夹溪、白鹤溪、清溪沟、啸溪沟、白矾溪等五条溪流注入,水源丰富。湖周山岭叠翠,森林资源丰富, 动植物总类繁多,有红色薄皮马尾松、黄杉、水杉、铁尖杉、香柏、紫柏香樟、楠木、银杏、黄檀、白花泡桐等140多种植物;有黄猴、大鲵、巨蚌等数十种动物 和白鲢、花鲢、鲤鱼等50多种鱼类。融山、水、岛、峡等风光于一体。咸丰县境内的地震遗址景观主要分布在大垮岩、小垮岩、向家湾、枞木坪、蛇盘溪、汪大 海、掌上盖、小渗塘、杜家塘等地。
据同治四年《咸丰县志》载曰:“咸丰六年五月,地大震。大路坝山崩,三十余里成湖,压毙居民数百计,李姓最多”。清光绪二十年《黔江县志》载:“清咸丰六 年五月壬子,地大震,后坝乡山崩,.....溪口遂被埋塞。厥后,盛夏雨水,溪涨不通,潴为大泽,延裹20余里”。清同治五年《来凤县志》也有相同的记 载。有关资料显示,小南海地震震级为6.25级,裂度为8度。小南海地处渝东鄂西褶皱带内,以震旦系变质岩为基底,最近的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大面积的隆起 抬升,所以小南海地震的发生,可能与本地区基底断裂活动有关。此次地震造成大路坝海拔1500米绿井山(轿顶山)轰然倒塌,被削去800米,压死居民几十 家千余人,并形成了两大地震遗址:其一是地震崩滑体、崩积物形成的一道长1170米,高67.5米,底部宽1040米的天然大坝。二是天然大坝堵塞板夹 溪、白鹤溪、白矾溪、清溪沟、肖溪沟等五条溪流形成了堰塞湖。小南海地震遗迹区保存了崩塌崖面、崩滑体、堆石坝、堰塞湖及淹没森林等多种地震破坏形迹,为 地震灾害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自然实体,有很高的科研科考价值。至今,当年地震形成的断岩绝壁海口北侧的大垮岩、小垮岩等遗迹仍清楚可见。原本海拔 1500米的大路坝绿井山,地震后被削去800多米,地震时4500万立方米崩滑体向西面的向家湾、枞木坪推移2公里,以67.5米的落差阻塞山谷,形成 长1170米、高67.5米的天然大坝。其崩塌崖面、崩滑体、堆石坝、堰塞湖等多种地震破坏形迹,为地震灾害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材料。
除小南海外,这次地震还形成了四个小的堰塞湖泊:即掌上盖小叉塘、段溪河支流上的汪大海、离大门不远的向家湾塘、蛇盘溪湖。建有面积为197平方千米国家 地质公园。主要地质遗迹包括:小南海地震遗址、八面山岩溶地质地貌、仰头山岩溶地质地貌、古生物化石遗迹、沉积构造、古冰川遗迹及流水地貌。主要自然景观 有:大垮岩、小垮岩、轿顶山、崩滑体、堆石坝、堰塞湖、岩溶景观(石芽、石笋、峰林、漏斗、溶蚀洼地等)、泥岩页岩中的波痕、槽膜、沟模及虫迹构造、冰川 U型谷、冰碛体等。此外,景区附近可观看民间文艺“干龙船”,品土家咂酒。“干龙船”起源于唐末宋初交替时代,是由宫廷传往民间的说唱表演艺术,所用道具 为龙船、小锣、云板。因有“龙不下海”、“船不入江”之说,故名“干龙船”,又名“旱龙神船”。
附:小南海景点
大垮岩、小垮岩
据载小南海地震发生后,这里溪口原有一座海拔1500米的大路坝绿井山轰然倒塌,被削去800米,导致溪口被堰塞,水流被阻,日久成湖。站在小南海湖口的 堰塞坝上,右前方约六七百米远,湖口北侧有两个间隔约两百米的横断面,便是大、小垮岩遗址。大垮岩横断面约5000平米,小垮岩横断面约为大垮岩的三分之 一。地震滑坡体堵塞溪沟形成的小南海海口自然混杂填石坝坎,坝坎高50~70米,坝底宽近1.5公里,坝顶高90米,坝长1170米、土石方约4200万 立方。据当地人介绍,每逢天气变化前,山上必垮石,大垮岩垮石天必下雨,小垮岩垮石天必晴,比天气预报还准,所以有“大垮落、小垮晴”之说。
湖面“轿顶赤壁”
乘船漫游至湖心,可遥望对面的山顶形如一顶轿子,即轿顶山,加上寸草不生的大跨岩,合称为“轿顶赤壁”。
朝阳岛
是小南海中第二大岛,因岛有朝阳寺而名。因形似蝴蝶,也称“蝴蝶岛”,面积为96.9亩。朝阳寺为黔江知县杨云彩重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为四 合大院,共有房屋60余间,供奉着如来大佛、南海观世音菩萨及24诸天、18罗汉等神像。辛亥革命后,在寺庙左侧,曾建有“三烈士祠”供奉着温朝钟(黔江 四大名人之一,另三位为西晋丞相范长生、诗人陈景星、红三军政委万涛))、王克明、黄玉山这三位因参加辛亥革命起义而殉难的烈士。朝阳寺、三烈士祠都在 “文革”中被火烧毁。停舟登岸,即闻犬吠鸡鸣,一派田园风景。岛上珍稀古木铁尖杉气冲霄汉,古松虬曲接天连云,一泓竹色揭竿而起,碗口粗细密密实实一片葱 笼。
牛背岛
是小南海中最大最美的岛。因为倒牵溪的阻隔,割断了牛背岛与陆地的联系,面积近125亩,形似侧卧于湖中戏水的水牛,在回首顾盼湖心另一似满月的小岛,于 是成就了“犀牛望月”的美妙景观。岛上松林茂密,小径纵横,有“牛背探幽”之称。岛后的倒牵溪窄如玉带,幽深飘逸,胜似峡江风光。岛上有猴群、麝香园,还 有鸡狗猪羊,茅舍竹楼。岛上建有宾馆饭店,并有土家、苗族风情表演。水下有罗家祠堂及因多年浸泡形成的“醉汉森林”、水下农庄等景观。
海口
据载小南海地震发生后,这里溪口原有一座海拔1500米的大路坝绿井山轰然倒塌,被削去800米,导致溪口被堰塞,水流被阻,日久成湖。据说地震时山体滑塌10余千米,4200万立方米崩滑体向西推移2千米,阻塞山谷,形成长1170米、高67.5米的天然大坝。
汪大海
仅次于小南海的又一地震湖泊,与小南海同时形成,位于大路坝西北角,长15公里,最宽处200余米,最窄处不到10米,处于深山峡谷,十分幽深神秘。相 传,汪大海原名汪道海,早年一名叫汪道海的人常在这里垂钓,一日山洪暴发,躲避不及溺水身亡。此后世人便将此无名地震湖称为汪道海,后讹传为汪大海。
老鹳岛
湖心岛老鹤坪的东侧有金沙滩,一滩卵石排列井然,配上一岛的松风丛林,茶花烁木,令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