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咸丰旅游咸丰旅游
十字路:风雨凉桥风雨情
发布时间:2015-09-06作者:来源:点击:
人这一生,要走的路很长,要过的桥也多。你所走过的,或许是摇曳着温馨童年的外婆桥,或许是许白重逢的西湖断桥,又或许是那车水马龙下曲折蜿蜒的立交桥。然而,土家人的生命里最亲最近的还是那一座座古朴的木质风雨桥。
咸丰县丁寨乡十字路野猫河上屹立的,便是这样一座有着浓浓民族韵味的风雨凉桥。
十字路上接四川下通湖南,过往客商,移货易物,连通于此。如果说“十字路”之名据此而来,宛如地理坐标的风雨桥便是有力的佐证。
初夏,是风雨凉桥最美的季节。从距风雨桥四十米处新建水泥石拱桥上望去,凉桥横亘在潺潺绿水上,青山、乱石、凉桥倒影随波光浮动。五座由巨大石头砌 成的梭子形桥墩坐落于碧水之中,桥面亭廊为木梁式结构,三层楼阁式廊顶错落有致。第二层廊顶的两端两条昂首欲飞的青龙仰望,龙嘴里含着红色的宝珠,廊亭正 中是一座宝塔式的亭阁,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玲珑有致。
登上石阶,跨上桥廊,均匀隔开的12间桥廊两侧各设有坐凳,供人休憩。精巧如此,除了阁楼正中间横梁上“中华民国五年丙辰三月修建”的印字外,却再无龙飞凤舞的题词,桥之亲民与厚重可见一斑。
年过七旬的老人告诉我们,当时李、杨、唐、邓四大家族主头造桥修路,方圆十里的百姓都纷纷赶来支援以完成这座属于他们的幸福之桥。但处于当时的科技 水平,造桥显然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村民们在上游开山垦石造桥墩,再借助水力运至桥址,没有水泥,人们就用石灰和桐油。简陋方式造出的桥墩在百年后的今天, 依旧巍然不动,稳扎在江中,堪称瑰宝。
当地人说,“这是师傅赐封过的,不会有问题。”他们所说的“赐封”,是当地的一种习俗,用以祭拜赋予当地人以智慧和意志的神灵!这也正符合了我之前的逻辑想象:千百年来,土家人用他们独特的聪慧与坚韧进行着与自然的汇通!
驻足亭廊中段,一个木质的神龛摆放在一侧木柱间,据说是用来供神的。凉桥承载村民对风调雨顺、幸福安康的祈盼,然而,文革时期,红卫兵砸坏了神像, 空留一木盒摆放在此,愿望通达神灵的路口因此被暂时阻断……如今八十好几的老人还依稀记得他们儿时随大人前来祭拜的情形:村民们端着猪头腊肉,烧香纸,撒 酒于江,庆丰收,祈雨顺。说来也怪,自从有了这座桥,十字路再没发过大水。
于桥上,倚栏而立,抚摸木柱上斑驳的纹路,多少路途,世代的土家人这样深深地走来;空气中素淡而遥远的气息,历史的剪影滑过眼前:头包棉布帕子的老 农叫卖着自产的大米,饱满的米粒从指缝间珍珠般落在竹制米斗里;姑娘、小伙子们身着精致的西兰卡普,在易货背后演绎着含蓄浪漫的纯真爱情;马儿蹄铃,山货 满载,叫卖声中人挨人、背篓蹭背篓,热闹非凡……虽然山里春夏晴雨无常,这座桥却给当时的人们提供了最佳的易货场所。老人说,以前这里是南来北往的重要通 道,连拖拉机都从上面过。
沧海桑田,风雨桥默默承受了太多太多。幸运的是,近年来,省、州、县文物局对丁寨风雨凉桥予以了重点关注,1986年列此桥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1989年又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使其得到良好的修缮和维护。除了中间的亭子与三座六边形桥墩外,桥体其他部分都进行了整修加固,桥下游二十米处还 筑起了一条拦河大坝,清亮的河水昼夜不息地流淌,坝中俨然一个由天然水灌注的“人工湖”。游人或嬉戏于桥下,或凭舟与水亲近,爽朗的笑声回荡在青山悠悠、 绿水波光中,是繁华都市里无论如何也寻求不到的人间仙境。那么就醉心于此,将灵魂的窗口向大自然敞开哪怕一刻!
风中摇晃的是险峻刺激的悬索桥,千军万马将独木桥踏破,撑着油纸伞的美丽姑娘从江南小巧的石板桥上路过……唯独野猫河上那婷婷蛰伏于群山秀水中的风雨桥,见证着土家人民坚韧淳朴的风雨情怀,千年不变。
上一篇:梦里水乡断明峡
下一篇:钟塘:令人神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