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咸丰名人咸丰名人
李正福 咂酒·绘画·干龙船
发布时间:2016-08-16作者:姚金阶 陈万权来源:恩施新闻网点击:
“依山面水一家家,风土人情大不差。惟有客来沿旧俗,常须咂酒与油茶。”7月27日,在咸丰县大路坝区李正福家做客的几位客人哼着咂酒歌,把6根竹管插入一个青花罐中,凑在一处吸着罐中的酒,并连声称赞:“好酒好酒!”
享尽咂酒之福
咂酒,是土家祖先酿制的一种美酒。据《咸丰县志》记载:“咂酒。俗以曲蘖和杂粮于坛中,久之成酒,饮时开坛沃以沸汤,置竹管于其中曰咂酒,先以一人吸咂曰开坛。然后彼此轮吸,初吸时味甚浓厚,频添沸汤,则味亦渐淡。盖蜀中酿法也。土王酷好之。”
2005年1月17日,大路坝中心小学教师李方庆在收集有关土家风情资料时,在李正福家做客。饭桌上,李正福说:“我家一年四季只用自己酿造的土酒来待 客,不知你乐不乐意?”李方庆端着酒杯一尝,感觉这酒味道不错,便问:“你是怎么酿制的?快给我讲讲这酒叫什么名字?”李正福摇头说不知道酒名,是年轻时 父亲教他酿造的。李方庆当时惊叫道:“咂酒!”李正福这才知道自己的酿酒技术也属于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
李方庆说,咂酒过去是用来招待贵客和栽秧、打谷之时用的,由于酿制成本高,以往只有大户人家才会酿制,随着时代的变迁,加上又是小作坊制作,咂酒后来就逐渐消失了。
李正福1933年出生在咸丰县大路坝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李秭堂常在当地大户人家刘树勋家跑堂做活路 。刘家常酿制咂酒款待宾客,李秭堂就到作坊里去帮忙,酿造咂酒的技术便被他慢慢地掌握了。
“我12岁时就是父亲酿制咂酒的帮手。”李正福说。咂酒是用糯米、糯高粱、糯包谷等作原料,先用特殊的方法酿制成甜酒,放到地下室,味变苦后就用坛子封 好,放入一米多深的土坑中。3年后去土,用很细的棍子在坛子密封处插一小孔,经检查合格,再酿制成酒。然后再加上蜂蜜、天麻、当归、枸杞等中药材,密封发 酵半个月,使酒变醇,最终酿成的酒喝起来清香爽口,驱寒壮力。古诗云:“万颗明珠共一瓯,王侯到此也低头,双手捧起擎天柱,吸尽长江水倒流。”
说起咂酒的好处,李正福老人概括为四句话:咂酒纯正味道美,不伤肝肺不伤胃,祛风活血又补肾,滋阴壮阳长寿岁。“我73岁了,身子还硬得很呢,现在牙齿没有掉一颗,挑个百把斤走上坡没问题。”李正福说。
目前,咸丰县已将“土家咂酒”商标注册,正在申请专利,将其作为民族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同时着手培养“土家咂酒”传人。
流落民间的画家
李正福家中的墙壁上,到处都张贴着各种画,画中有山水花草,也有飞鸟鱼虫……
“我从小就对画画感兴趣,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有纸和笔,我都要画一画,看到什么画什么。我没有老师指导,全凭自己的爱好,也不想画出什么名作,只是在劳作之余,放下手中的锄头,再拿笔画画,心中的劳累就消失了。”李正福说。
他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画也充满朝气,给人一种上进的力量。画得多了,名气也越来越大,周边的老百姓都称他为“流落在民间的画家”。哪家要结婚或者有其他喜事,都会提前向他索要一幅画,他也很乐意将其作为喜庆的礼物送去。
除了在纸上画画外,他还在糍巴上、绣花垫上画,内容多为喜鹊闹梅、双龙抱柱等。以前没有颜料,他用“粑粑红”;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可以买些颜料,区里也经 常给他送些,支持他作画。他说:“这几十年来,至少画了上千幅画。有20多幅还被到小南海游玩的客人买走。”游客们认为,李老先生的画带着一种乡村浓郁的 泥土芬芳,原汁原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李正福从卧室拿出一本字典,说:“我在电视或者报刊上看到不认识的字,就去请教它,现在都被我翻烂了。”
“干龙船”的传人
听说我们来了解“干龙船”,李正福开门见山地说,其实这是一种乞讨艺术。
相传宋朝灭唐时,宋兵逼近皇宫,宫廷大乱,平时游手好闲的皇子趁乱将金銮殿上的龙头掰断,带上宫女外逃,沿途以划“干龙船”乞讨度日,很多人欣赏这种说唱 艺术,于是他们干脆办班传艺。一位土家汉子到城里做挑夫,对此产生兴趣,也去学习,很快就学会了,并带回家乡表演。在他的带动下,“干龙船”迅速成为土家 山民喜爱的民间娱乐艺术。
“干龙船”是民间曲唱艺术,其船身为龙形,长约三尺,船首龙头昂扬,船身龙鳞闪闪,船上面有一小亭,亭中供奉观音或财神菩萨,意为“金龙送喜”。表演者将 “干龙船”往主人家堂屋门前或院坝一放,配以小锣、快板,一折又一折地说唱开来,往往为即兴演唱,风趣幽默的韵律与唱词让人捧腹开怀。因“有龙不下海,有 船不入江”,故名“干龙船”。
说起与“干龙船”结缘,李正福记得很清楚。“那是1946年,我才13岁,经常看到舅舅陈玉庭边唱边跳,就跟着他学。不到3年,我就可以独立去唱了。从那以后,我就深深地爱上了这门艺术。”
说着,李正福为我们表演起《走场升龙》片段。他边击边唱:“往年划船是讨饭,如今划船奔小康。划得穷山变富山,划得粮多果满园……”那精美的歌词、高亢的唱腔和优美粗犷的动作,令在场的人击掌叫绝。
然而,干龙船也曾差点让李正福成了“牛鬼蛇神”。那是1968年,他在为生产队放幻灯片时,插了一段他自编的“干龙船”唱词,不料被人说成没有阶级性。就 因为这,他有10多年不敢在公开场合唱了。心里特别想唱的时候,他就躲到田边地角,一个人悄悄地哼。直到1982年,他才又扎起龙船,开始四处传唱。哪家 有红白喜事,都要请他去唱上几天,“起码也唱了上千场吧。”
随着国家地质公园小南海民族风情游的兴起,他把“干龙船”划到了旅游景区,许多中外游客看了表演后连发感慨:“很好看!”2004年6月,大路坝举办首届民族艺术节,李正福特邀表演,其事迹还登上了《中国民族报》。
李正福说,干龙船在别人看来很简单,其实不然,说、唱、做、表演要求很高,要真正做到“口和心,心和手”高度统一,并始终不离龙船半步。看过他表演的人都说,李正福的“干龙船”表演真可算是一种民间绝艺。
2004年秋,大路坝民族小学特聘李正福为该校民间民俗文化兼职教员,每月请他为全校学生上两节课,教授“干龙船”绝艺,培养“干龙船”传人。
视点时评:保护好民间艺人
山子
土家老艺人李正福痴迷民族民间文化,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没丢下,一路走来,几多艰辛,几多欢笑。保护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能够及时发现这些民间艺人,并让他们的绝技重放异彩,应该是一种莫大的幸运。
其实,在民间,特别是在广大农村,还有很多像李正福一样的民间艺人或民间艺术家,他们掌握着一些传统的绝活,是民族民间文化的活宝库。但由于生活艰辛、环境闭塞,加之他们有的年事已高,这些“口耳相传,手手相授”的绝活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民间文化是一种传承的文化和传人的文化,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是其独特的传播、延续方式。抢救传人的技艺,既可记录民间文化的现状和精华,也是一种本源性、根基性的保护!”中国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白庚胜如是说。
时下,全国各地都在开展轰轰烈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是件大好事。文化是人创造出来的,保护文化遗产首先要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人,很多民间艺术依附于民间艺人而存活,艺人得不到保护,艺术就可能失传。
这些年来,州委、州政府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州,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先后两次命名表彰了民间艺术大师,这对于挖掘、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为避免出现“人亡歌息、人去艺绝”的现象,让全社会都来重视和保护我们共同的民间艺人吧,他们的存在和绝技得到传承,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希望更多的像李正福一样的民间艺人能够走进我们的视野。
上一篇:唐中银夫妇:钟情山民歌四十载
下一篇:谢先华:痴迷石雕廿五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