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咸丰名人咸丰名人
即使身患癌症,仍醉心民族文化 ——记咸丰县民族文化工作者王因权
发布时间:2016-08-16作者:来源:恩施新闻网点击:
当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与他的事业相吻合时,就会迸发出超凡的能量。
——题记
通讯员 宋海燕 任晓明
2010年1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也是王因权离专职从事民族文化工作的最后一个星期。他即将满 60岁,就要正式退休了。在这个从事民族文化研究13年的痴情汉的办公桌上,一本民族文化杂志上密密麻麻的满是他勾画的笔记,抽屉里堆放着一沓刚刚拟好的 采访提纲,全然看不出是一个要退休而且身患癌症的人。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把地方的民族文化瑰宝推介出去,铁血丹心,浓浓痴情,犹如一坛经岁月历练而历久 弥香的陈年佳酿,散发着王因权为之追求一生的民族情结。
几经波折 痴心不改
“这几天身体不适,邀好几个民间艺人做采访也延期了。”2010年12月23日,王因权拿着已经拟好的采访提纲,歉疚中透露着焦急:“我希望自己能在退休前抓紧时间多挖掘一些当地的‘土特产’。”只有几天就退休了,这位老干部却一刻也放不下手中的工作。
王因权专职从事民族文化研究和民族宗教专职工作的这13年,可谓“一波三折”。
1984年,县里成立了民族事务局。“当初得知这个消息,那股子高兴劲儿不亚于我当年初为人父。”得知消息后,当时在县政府办公室工作的王因权马上向县里提出了申请,希望调到民族事务局工作,遗憾的是申请送上去后,却因“专业不对口”被回绝了。
“哪里有问题,我就从哪里努力。”王因权并没有因此减退对民族文化事业的热情,被回绝的当天, 他就买了全套学历考试复习的书,开始了他的民族专业学习之路。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他如愿以偿地考入中南民族大学。这段时间对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 的学习,为他日后做好民族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好事多磨,虽然经过了两年的专业学习,学成归来的王因权却没有被安排到民族事务局工作,而是被派送到咸丰最偏远的活龙坪任区委副书记——基层锻炼。从此,他的命运就和农村、农业、农民联系在一起。
这一干,就是11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正是王因权从事农村工作的这11年,使他对当地 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有了更多的敬重和更加深刻的感知。1998年2月,长期坚持民族文化研究的他终于如愿以偿,正式调入县民委工作,担任民宗局副局长,专 心从事起他所钟爱的民族事务工作。
“我算不上什么事业有成,只是现在,终于可以专心做自己喜欢的事了。”王因权一心想着地区民族文化研究,在行政岗位上干过多年,他放弃了很多晋升的机会。
2003年,县里开发旅游产业,开始进行旅游资源收集,地区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迎来了大好机 会。王因权总是伺机下乡,遍访民间,与民间艺人交朋友,虚心向他们学习请教,系统地收集整理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他在灿若星河的民族文化领域中痴情地寻 觅,潜心钻研,反复提炼,并陆续在国家级、省级、州级报刊上重点推介当地的民间艺人和民间文化。一个个民间艺人开始扬名省内外,一篇篇介绍咸丰民族文化的 文章见诸报端。
“老王,都改非了,还那么认真干啥哟?”2005年,年过五旬的王因权退居二线,身边的人都劝他休息。他只是淡淡一笑,反而在专业研究上愈发有为。在研究民族文化方面,他冲上
了第一线,更加专注地对民族文化艺术进行深入发掘和研究。
之后的短短几年时间,《咸丰县民族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对策》、《板凳龙传人——周礼乐》、《鄂 渝边邻民族花》等共25万多字的300多篇报道、文章,在国家、省、州等各类报刊上发表。“与民间艺人真心交朋友是件乐事,只有真正去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他还常常跟朋友调侃自己是“大器晚成”。
旦夕福祸 无怨无悔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王因权满腔热情从事自己的研究,并取得累累硕果的时候,厄运不幸降临到他的头上。
“那几天鼻子堵得慌,很难受。”2006年11月,王因权的身体开始出现异常,“我一直认为是感冒,就没当一回事,到医院打针、吃药都不见好转。”除了打针,他仍旧忙着下乡采访。
2007年1月,鼻子堵塞已经严重影响他的正常生活和休息,家人要求他去恩施细查一次。正在着 手准备《咸丰县民族文化丛书》出版的他哪里听得进去。“他爱的只有他的工作,在乎的只有他的事业。”妻子熊孟英抱怨中满是心疼。1月9日,他被家人硬拉着 去恩施医院检查,临出发前还忙着写委托书,叮嘱同事帮着与州里专家洽谈出书的事。
直到医生确诊癌症的那一刻,看着站在病床前的妻子、孩子、朋友,面对哭得稀里哗啦的女儿,他却调侃起来,“判处了死刑,也是缓期30年执行嘛!”他劝慰家人要坦然面对,仿佛患有绝症的不是他。
“其实任何人面对死亡时都是惶恐的,但我不能悲观,自己都流泪了,家人和朋友就更伤心。”王因 权不是铁人,虽然天性豁达乐观,但无情的病魔还是让他生理和心理都深受折磨。直到时任恩施州民宗委副主任田发刚三次到病榻前看望他,才真正重新点燃了他对 生命的渴望,心中的坚实信念,使他创造了与病魔抗争的奇迹。
“当时,田主任在病床边只字未提我生病的事,前两次专谈《咸丰民族文化丛书》出版,后来一次他还亲自背着电脑,拿着他刚整理出来的恩施州民族舞蹈光盘,在病房里放给我看,请我给他点评。”说起田发刚,王因权内心充满了感激和敬重。
田发刚这样一位礼贤下士、造诣颇深的专家型领导的举动深深地触动了王因权。对于王因权来说,这 不仅是业内人士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领导对他民族文化研究工作及其水平的认可,更是一位从事民族文化研究的专家用自己的执著感染着他。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他 认识到民族文化研究的非凡意义,从那一刻起,他改变了对癌症的态度。
左手挂着针管,王因权就用右手开始重新整理以前下乡收集的素材。出院不久,他又立马投入到紧张 的工作中。为了激励自己,他还在办公室的墙上贴上了圣严法师的名言:“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以此提醒自己,用一颗平常心,坦然面对癌症。那 一年,七册《咸丰民族文化丛书》成功问世。
“老王有病在身,建风情园民俗文化产物馆却没少让他操心,我们心里很过意不去。”高乐山镇党委 组织委员冉淑英说。县里着手建设风情园民俗文化产物馆的时候,正值王因权出院不久,然而,从场馆的规划、布置到民间艺术珍品的收集,他都一一经手,身体但 凡好受一点,他就前往场馆进行现场指导。“他得了癌症,我都不知道,哪看得出是个身患绝症的人哦。”说起王因权,参与场馆建设的领导和群众的话语中满是敬 佩和感动。
民族精髓 竞相展现
“民族中小学‘五个一’工程示范建设一直是咸丰的薄弱环节。”如何改善这个薄弱环节一直是王因权心中的一块石头。
2003年9月15日,县里分管旅游的领导找到王因权,邀他一起前往大路坝搞旅游文化资源收集。在大路坝区工委办公室里,王因权作为调研组的成员就民族文化如何与旅游资源相结合作了详细的汇报,时任大路坝教育站站长李方庆对大路坝区工委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了细致的汇报。
“我跟老王是相见恨晚啊!”知音难逢,回忆起相识的那天,李方庆至今记忆犹新。汇报会上,两人 一见如故。这一次的调研活动对王因权来说是历史性的,对大路坝民族中心小学来说更是具转折性的。会后,两人在王因权住宿的旅馆里,就如何搞好民族学校“五 个一”工程示范建设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两人一拍即合,随后请来民族中心小学的领导和教师,进行了更为详细的策划,那一晚他们谈到了深夜。
橘红色的教学楼屹立在青山绿水间,让人眼前一亮,身着色彩鲜艳民族服饰的小学生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农村孩子们享受着童年的幸福生活。谁也不曾料到大路坝民族中心小学,这个远离县城80公里、师生不足500人的山村小学,三年里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004年6月6日,在王因权悉心指导和全力推介下,经过与校方精心筹备,全县的首届少年民族 文化艺术节终于在大路坝民族中心小学成功举办。8月,王因权又专程到大路坝民族中心小学调研,再次与校方领导、老师进行座谈,并撰写了《咸丰大路坝民族小 学注重传承民族文化,推动学生素质提高》等文章,发表在《鄂西民族》、《中国民族报》等报刊上。“全靠老王,让我们民族学校真正民族化了。”李方庆介绍, 在创建“五个一”工程三年间,大路坝民族中心小学共获得上级投资、台湾老板捐资民族教育“五个一”工程建设200万元。“现在很多周边的学校都到我们学校 来学习,学生们个个能说一口流利的土家话。”大路坝民族中心小学被评为恩施州民族教育“五个一”工程示范学校,其民族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的经验还 在全省推广。
“民俗文化不是简单的唱土家山歌、跳民族舞,而是有着自身深厚的意蕴。民间的建筑,一山一景……都是文化!”王因权的文章语言朴实无华,但处处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情。不论是消息、通讯、报告文学还是调研成果,真情实感都流露在字里行间。
“我最怕父亲下乡,一去就是好几天,身体怎么受得了!”女儿不忍心过多地干预他的工作,但又心 疼他。迎着风,冒着雨,顶着烈日,踏过崎岖的山路……不知多少次让泥泞沾满了裤腿,让汗水浸湿了衣衫。一批批民间艺人和民族文化研究者美名远播,民族文化 得以传承都是王因权用汗水换来的。
在他的笔下,板凳龙、干龙船、咂酒等咸丰独有的民间艺术精品为世人所知;坪坝营、官坝、汪大海、黄金洞、盐茶古道、小村苗塔、严家祠堂等旅游资源扬名山外;板凳龙传人周礼乐、干龙船传人李正福两位民间艺人先后被评为恩施州民间艺术大师……
对于这些,王因权总是如数家珍。然而,对于自己多次被评为恩施日报社优秀通讯员、模范通讯员,对于自己被湖北省人事厅、湖北省民宗委评为全省民宗系统先进个人、湖北省民宗系统信息先进个人,对于荣誉,王因权却很淡然。
“一个人精神上是富有的,他才是大富翁。”漫漫岁月,一路征程,王因权,这位朴实的土家汉子,用朴实的行动诠释了人生的意义,用朴实的信念致力于民族文化工作,让大山深处的民族文化奇葩得以向世人展示,这一切,王因权功不可没!
上一篇:陆承志,官坝苗寨活字典
下一篇:李方庆:民俗文化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