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我们所熟知的武汉大学之外,学校是文物的在湖北不多见。
有“干栏之乡”之称的湖北咸丰县,土家吊脚楼(学界称之为“干栏”)无处不见,据说有大小吊脚楼群近百个,堪称“吊脚楼大观园”。仅在咸丰甲马池镇境内,就有龚家坨老宅、王母洞吊脚楼群落、青岗坝蒋宅、新场蒋家花园、龙门院子等吊脚楼建筑,其中最大的莫过于新场蒋家花园。
蒋家花园位于咸丰县甲马池镇新场村笔架山(海拔1326米)下新场中学校园内,因曾在此设新场中学(先后设“五七”高中、新场初级中学、新场小学)而改今名。是恩施州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南方少数民族民居建筑之一,2008年公布为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场中学也因此被称为“文物学校”。
蒋家花园原名熊家巷子,为当地富户蒋克勤(字益山。从贵州迁此,有弟克俭、克让)所建。蒋家花园为全木结构,建于19世纪初,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2920平方米,原有房屋129间、天井5个、花园2个。现存房屋94间、天井3个、花园1个。
蒋家花园是一栋“四合五天井”式建筑。正面13间,两端“龛子”(吊脚楼带栏杆的走廊,当地人叫“签子”),虽只存其一,左右朝门也已拆毁,但仍显气派。蒋宅的规模大到足以容纳一所新场中学。
据有关资料介绍,蒋家花园据说原正面左右各有一条通道,呈“八字形”。每条通道长约80米,各有两道朝门,人称“双朝门”。进口为大朝门,是一道凉亭式朝 门。过围墙又有一道朝门,为小朝门。前部有两层院坝,均成长方形。第一层面积约150平方米,第二层面积约1870平方米。花园四周顺地势建有高大厚实的 围墙,全系青石砌成,高约2.2米,厚0.4米,全长约1500余米。院前的围墙建在第二层院坝外侧的高坎上,两侧及院后的围墙全建在山上。
花园为标准对称性建筑,正中为进园大门,左右各有正屋3间,转角屋1间,两边各有一吊脚楼厢房向院坝伸出,呈“凹”字形。大门高2.2米,宽4.95 米,4扇木门。门厅宽4.95米,进深8.5米。过门厅进入天井,长12米,宽11.65米,全以青石铺地,中间砌有一圆形花台,内栽一根桂花树。天井对 面是一座大厅,宽4.8米,进深7.3米,高3.61米。厅内设置神龛,陈列祖宗牌位。大厅对面及两边是回廊式两层吊脚楼。楼下正屋为读书、就餐之用,屋 外过道四面相连。过道加阶沿宽2.74米,宽敞平整。二楼距地面3.08米,四周雕花栏杆,过道宽1.84米,楼上34个房间为主人住房及仓库。自大天井 四角经转角门,可通两边小天井。原天井中部上方有一凉亭过道与两边房屋二楼相通,将小天井一分为二,形成两个更小的天井。
今留存下来的右边小天井是当年蒋克俭及家人居住的地方,长15.1米,宽3.46米。建有3个花坛,中间一个呈圆形,两边各一个均为棱形。靠里一方为两层 楼正屋。中间是堂屋,设有神龛,供奉香火。小天井外侧亦为二层楼房,右侧楼梯正对而上,左侧楼梯顺屋而上。楼上房屋是蒋府女儿闺房。楼下是四间地窖,用于 堆放杂物。女儿楼外即是三层阶梯式花园,一层面积较小,栽种名贵花草,二层建有鱼池,三层面积最大,从鱼池至围墙处,植有桂花、柑橘、苹果、梨树等林果 木。故称“蒋家花园”。
顺女儿楼向外建有吊脚楼厢房,当头楼上有栏杆。厢房长15.3米,宽9.1米。楼下房屋4大间,用于加工粮食及储藏日用生活、生产用品。二楼中间一条过道,两旁小房各4间,系下人居住。
花园左侧为蒋克勤及家人所住。其房屋布局、结构、形状与右侧小天井基本相同。蒋克勤50多岁时,被湖南流窜过来的一股土匪杀死。之后,蒋家花园开始衰败,左侧小天井不知何时被撤除。
蒋家花园是蒋克勤到武汉请人设计,由远近100余知名工匠历时三年建造而成,既有北方建筑的大气,又有土家族建筑的古朴典雅,展示了精湛的建筑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此外,咸丰县甲马池镇还有龚家坨老宅、王母洞吊脚楼群落、青岗坝蒋宅、龙门院子等吊脚楼建筑也值得一观。其中除龚家坨老宅外,其它几个院落都与蒋姓有关联。
龚家坨老宅
位于甲马池镇墨池寺村。建于民国时期,是上下两坎双天井院落。青瓦木楼,青石板路面,其中上院坝保存完整。两层楼正房左边,转角紧接着两层楼的厢房,厢房尽头高挑一龛子,飞檐斗角,龛子下方又横起一栋吊脚楼,与朝门相连。院子里有一棵梨树。
龙门院子
因其房屋六合门中间雕有龙纹,故名。原是一个撮箕口格局的院子,仅左边厢房尚存。那一字排开每扇六合门上部镂空并饰上雕花残存。
青岗坝蒋宅
位于甲马池镇青岗坝村,曾为乡政府所在地。是一栋“两进一抱厅”式干栏建筑,已残破。
王母洞吊脚楼群落
位于甲马池镇马家沟村。王母洞民居院落顺坡脚一字儿排开,掩映在竹林和树木中。由六个撮箕口形状的三合水院子组成。其中最后一个四合水院子四周各建有一栋 四列三间木屋,相互勾接。靠外面的房屋则顺着山势建有由18根立柱撑起的吊脚楼。其对面山腰上的王母洞,曾修筑住房和防御工程。
资料链接
咸丰境内多吊脚楼,建筑形式多样,被专家学者称为“干栏之乡”。土家吊脚楼自有其建筑的章法。一般来说,它是以一明两暗三开间作为“正屋”,以“龛子” (“签子”)作为“横屋”或“厢房”的。其最大的发明在于:将正屋与厢房用一间“磨角”联结起来,这个“磨角”就是土家人俗称的“马屁股”。土家吊脚楼最 常见的是“一正一横”的“钥匙头”,也称之为“七字拐”;俗称“撮箕口”的“三合水”(即中间正屋两边龛子)的吊脚楼在民间也比较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