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盘子”俗称“土家三人转”,是流行于湖北咸丰县朝阳寺镇一带的传统舞蹈,其表演形式分为“双人地盘子”和“三人地盘子”两种。其中“双人地盘子”流行于咸丰尖山乡境内,“三人地盘子”则流行于咸丰朝阳寺镇境内。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资料表明,“地盘子”来源于隋唐时期的“花花灯”(又称跳花灯、花灯戏)。据同治版《咸丰县志》记载:“地盘子,三人舞,内容灿采,形象生动,舞姿丰呈,鼓乐清扬。故自唐千载而下,日陶月铸,历久弥新。”及至清末民初,爱好“花花灯” 的咸丰县朝阳寺人李宗顺、刘桃安、李仁堂三木匠以民间故事“七仙女下凡”为题材,把“花花灯”中的一旦一丑改为一生一旦一丑(旦为七仙女,生为董永,丑为 土地公公),在动作上突出了生角的潇洒和敦厚,加强了丑角的滑稽和诙谐,其表演动作以“梭步(舞蹈步法)旋转”和“半边月(舞蹈步法)横移”为主,即把交 换场地时走较为简单的横移步改成了弓步旁移带转身的“丢一字”,使三人在场上交替转来转去,美其名曰“三人转”。后来在表演上发展成三人始终固定在三点 上,站成三角形,其中生、丑角均猫着腰,眼睛盯着旦角,而旦角始终跳“丁丁步”,故又称“丁丁猫”。再后来又将生、丑两角改为屈膝下蹲,像盘子一样在地上 梭步(舞蹈步法)旋转,旦角则在中间摇扇旋舞。因“丁丁猫”表演宛若瓷盘在地上旋转,故名“地盘子”。
地盘子属花灯舞类,多在春节期间表演。表演形式为且歌且舞,舞蹈动作有梭步、鹤鹰展翅、怀中抱月、半边月、半推磨等十多种舞蹈步法。音乐有“锣鼓长路引” (引子);唱腔有高腔、平腔、颤腔、“十一字掉”等曲牌,多为微调式和六声商调式。伴奏乐器是由马锣(又称“咚子”)、大钹、大锣、鼓等民间打击乐器组 成。唱词结构为7字2句式,多系即兴创作,以恭维、庆贺之词居多。另外还插些民间小曲。
“地盘子”表演别具一格。表演开始时,生角和旦角先上场,唱完一段后两人交换位置,接着丑角出场,动作和生角相同。三人一起边唱边跳,唱完一段后又交换位 置。三人一进一退一阻,配合默契,妙趣横生。三个角色也各有特点,旦角一般左手舞花手巾,右手持花扇,脚踏“丁丁步”,同边同甩,顺边顺摆,表现女子娇羞 的神态。生角和丑角则是以屈膝和下沉为主要特征。动作以下沉、顺边、颤步、丁丁步为主要特征,贯彻始终。其中生角文静、潇洒,旦角娇羞、含蓄、轻盈,丑角 粗犷大方,灵活健美。其间不乏打趣逗乐、插科打诨的表演,来表达喜悦心情,极富浓郁的乡土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