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咸丰民俗咸丰民俗
苗族用品——苗草鞋
发布时间:2016-05-28作者:来源:咸丰新闻网点击:
作者 杨 润
苗草鞋亦名“蛮鞋”。苗家人自称它为“千耳鞋”。它是本县聚尉在清坪区柏杨坪、小河以及小村、活龙、尖山等区苗族人民的生活用品和手工艺品。
据清坪廖氏、杨氏等苗族老人回忆说,清乾隆末年,他们的祖先原居贵州安化(今德江县)、石阡、思南等县,因不忍朝廷的血腥镇压和横征暴敛而四散逃亡。祖先居住的地方乃是荒山僻野,荆棘丛生,他们自古就自编“草鞋”穿上它越岭翻山、走路干活,十分方便撇脱。被迫迁徙咸丰,就是穿着这种野草编的鞋子走来的。他们沿袭老祖宗的传统,在无棉无稻草的艰苦环境中就地采集野草,自己编织传统的草鞋,代代相传。建国前,在苗家聚居的地区几乎男女老少人人会编。久而久之,汉族、土家族及其他少数兄弟民族也都学着编织,也喜穿这种“苗草鞋”。因为它无论上坡下坎,淌水过河,雨天泥路,雪地冰凌,都能防滑(俗称“板滑”或“把滑”),且穿脱方便,经济实用,夏天凉爽不起汗。湿后回屋往炕上一挂,次日即干再用。
随着时代和历史演变,这种草鞋在原料和制作上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亦即四种质量。
第一,古老的“苗草鞋”。这是用野外生长的韧性很强的“露水草”作原料,采回经过开水煮烫后,置野外夜露、日晒而漂白,择取其中韧性最强的搓成细绳做栓子(即经绳),方言叫“爽子”。韧性稍次的用以编织底板。只有四根爽子,底板四周边沿安扎若干耳子(每股之问有一个耳子),再沿四股爽子一上一下地围绕四周编织(纬线),耳子顶端亦被穿过拧成一股的爽子(名“纲绳”)而联成带扣。鞋的大小长短随脚和季节而定,一般以自己手一满“卡”(中、拇指张开)另一‘扌鬼”(食指前节)为度,有诀云:“要得草鞋不打脚,穿起一甩甩得脱”;“夏穿一根索,冬穿一面锣”。制成后,形如单布鞋,冬天脚上包着棕片,穿着这种草鞋有着走路保滑和御寒的作用。
第二,以稻谷草为原料编织的“苗草鞋”。苗家人来咸丰后,水稻种植技术也逐渐传入,他们慢慢发现稻草比野外露水草韧性更强,于是就不再到野外采集原料,用遍坡都有的棕树丝搓爽子、耳子,用稻草编织底板。稻草只需日晒不用煮烫,其式样和制作办法与前者相同。
第三,以棕叶为原料编织的“苗草鞋”。他们发现棕叶韧性强度超过露水草、稻草,就将棕叶割下,加水煮烫、漂白,搓成爽子、耳子,鞋底板全用棕叶织成,式样仍然不变。用棕叶心漂白后制作的“苗草鞋”,雪白、明亮、美观、耐穿。
第四,以破布、桐麻等为原料纺织的“苗草鞋”。建国前,虽然本地也生产棉花也有纱织土布的,但苗家人居住地区,生产仍很落后,经济贫困,仍难穿上布鞋。他们仿照各种布鞋式样,在前三种原料的基础上,由只用四根爽子增加为六根爽子,叫做“六股筋”。耳子用竹麻,底板、鞋帮面用破由夹杂桐麻、棕丝(如今又以塑袋编丝编打,更耐磨)混合搓纽成细股进行纺织。鞋面上也出现了花纹、图案,如小人字路,小四方格、小胡椒眼等等。姑娘们还用棕丝、竹麻或苎麻制成一朵大花,染上红绿颜米,捆扎在“苗草鞋”鞋尖上,美观大方,别具一格。较前三种大大前进了一步。
建国后,随着生产的发展,苗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他们则很少穿“苗草鞋”了,特别是年轻人。但一些年纪大的苗家中、老年人,还是会纺织制作和穿用这种草鞋,因为他们穿惯了,且穿上它爬山轻便、合适,不得脚气病。
上一篇:土苗风俗——赶仗
下一篇:土家吊脚楼:渐行渐远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