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咸丰历史咸丰历史
忆《咸丰报》
发布时间:2016-05-28作者:来源:咸丰新闻网点击:
在农业合作化的高潮中,各地纷纷办起了县报。《咸丰报》亦是在这场“大风暴”中应运而生的。笔者曾是《咸丰报》社的工作人员之一,对《咸丰报》的创办有所了解,现作简要回顾,望能得到各位同仁的指教。
1956年夏,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县积极创造条件办好县报,中共咸丰县委后于同年8月作出决定,创办县委机关报——《咸丰报》。县委在决定中指出:“办好县报,是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政治和文化生活上的迫切要求……”
为筹备创办县报,县委抽调黄滨源(当时在县人民银行工作)负责筹备工作,派我协助(我当时在县委办公室打字)。8月下旬,中共湖北省委责成省委党校(设在武昌傅家坡)举办全省县报编辑人员培训班,县委宣传部派我去参加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党报的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学习方法是以听课为主,由省委宣传部、《湖北日报》社的负责同志讲课。学习期间还到《湖北日报》编辑部参观,了解报纸从编辑、审稿、排版、校对到发行的全过程。学习内容多,时间短,只能是囫轮吞枣。
当时,县委要求一手抓筹备,一手抓试刊。因县里印刷条件差,急需购进设备和聘请技术工人,我从省里学习结束回来后,县委又振我到四川万县地区去求援,通过恩施地委宣传部的介绍,取道利川,360华里路程,整整走了两天(因利川至万县无公路)。到了万县,万县地委宣传部表示大力支持,其宣传部长还亲自召集了有万县报社、万县市劳动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商讨会,要求大力支持兄弟县办报。经过4天的工作,万县报社和市劳动部门向万县地委宜传部送去了两个技术工人的基本材料:一位是万县报社印刷厂的六级机印工牟孝先(当时在全地区属技工级别最高的);一个是曾在解放前的《川东日报》作过排字工的陈荣贵(当时无固定职业,在市内作零工)。我与两位师傅见了面,向他们介绍了我县印刷条件较差,希望得到各方面支持,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当时两位工人师傅未明确表态,万县地委宣传部的同志表示,如果咸丰同意这两位技工去,工作由他们负责做。谈妥之后,我就取道巴东、恩施回县了。
在印刷条件一时难以解决的情况下,县委要求一方面积极抓筹备工作,一方面因陋就简,先用石印出试刊,摸索办报经验,扩大影响,决定在11月1日出报。但报社只有黄滨源和我两人,县委又从文化馆调刘聪到报社。试刊期间,编辑部设在县委机关院内,只有一间屋子。
试刊期间的《咸丰报》为四开二版3日刊(有光纸单面印刷),石印版的文字由胡世斌、刘现扬两位先生书写,标题字由刘聪书写,由冉青山、谢国荣操作石印机。试刊号头版头条刊载了县委书记霍德成的文章(大家动手,办好党报),报社还发了创刊启事。为了出好第一期报纸,编辑和工人一起现场练兵,以保证每张报纸字迹清晰,版面整齐。不到3000份报纸,整整花了两天才印出来。
报纸由报社自己办理邮寄。报纸印好后,大家动手分包,邮寄100到各区乡、厂矿,县直机关直接送到各战线,都是免费赠阅。第一期试刊号发下去之后,就陆续收到不少基层于部和群众的来信,对《咸丰报》的创办给予热情支持,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石印报纸共出了5十月时间,逢重大节日或有重大新闻,也出四开四版的报纸。那时编辑部人员少,通讯队伍未形成,主要靠县委办公室、县委农村部和各区办公室及驻点的同志提供本地新闻稿件;时事新闻从广播站每天晚上抄收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录新闻中选择。
经过试刊,《咸丰报》受到全县人民的欢迎,也锻炼了编辑人员。但石印报纸显得落后了,急需改进印刷条件。县委对改善办报条件很重视,又在试刊的同时,拨出专款,用于购置印刷设备,由印刷厂派李用作到省里去求援。通过多方联系,在鄂城机械厂买到一台四开平台印刷机和一台2号圆盘印刷机,从恩施报社印刷厂买回一批用过的5号宋体铅字和部分标题字,报纸铅印才算有了基础。编辑部又派刘聪到刚四川万县去接技术工人,除原来定下的牟孝先和陈荣贵两位师傅外,万县地委宣传部和市劳动部门又推荐了五级排版工杜群生、精装工吴昌言、李文才。1957年春末,牟孝先、陈荣贵两位师傅来到咸丰,即着手检修和安装机器,整理零乱的铅字。经过一个多月的辛勤劳作,在两间木板房内,平台机安装就位,铅字上架。这时,县委调杜方、唐春满、张太原等到报社充实编辑力量,又通知县邮电局作好《咸丰报》的订阅发行工作。为了保证出版,县委决定国营印刷厂改为报社印刷厂,并扩建了厂房,将原检察院办公的一栋木石结构房屋作为报社编辑部。5月1日,《咸丰报》改为铅印公开发行。开始一段时间,为八开二版3日刊,报头由蒲天生老师书写。
第一张铅印报纸的问世,编辑部和印刷厂全体动员,从发稿到印出报纸,忙了3天3夜。因为铅字残缺不全,排字工人一天难拣2000字,有些字没有,就用两个字削成一个字,或用铸字盒铸,大标题字只好请刻字店木刻。第一张铅印报纸开印的当天晚上,县委宣传部的负责同志和编辑们一起守到车间。3000多份八开二版的报纸,印了一个通宵,因为铅字和配石不规格,电源不稳定,时印时停。报纸印出后,县委书记霍德成亲自到印刷厂祝贺,同编辑人员和工人们一起座谈,鼓励大家鼓足干劲,克服困难,不断提高报纸质量,表示县委要尽最大努力支持办好县报。
此时,县里开始“整风反右”,报社编辑部有两位同志被错划为“右振”,离开了报社,而在运动之前,已下放了一位同志,编辑人员已难以为继。县委又在一年多时间内,先后从县直机关调进了黄昆、瞿昌题、王正德、杨润、罗仁德、鲁芳耀、龚循恕、田开林等人,于1958年8月成立了编委会,由县委宣传部长王德生兼任主编,黄滨源任副主编,编委委员有瞿昌题、黄昆。编辑部实行编委轮流值班制,编辑实行版面负责制。编辑部分设中心组(当时农村工作是中心)、工交财贸组(部门工作组)、通讯联络组。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县委决定报社单独成立党支部,由黄滨源任支部书记,开始只有3名党员,后来又在编辑人员和工人中发展了3名党员。
在“全党动手,办好党报”的思想指导下,报社编辑部采取大家一起动手抓通联工作,使通讯员队伍不断壮大。全县300多位通讯员分布在械乡各行各业,其中有骨干通讯员100余名,每天能收到上百件地方稿件(生产动态新闻较多),而且各条战线都建立了通讯组,还从通讯员队伍中选聘了30多位评论员。县委也建立了一个集体写作组,署名“众文”,由县委负责同志写些评论性文章,或者出题目由编辑人员写文章。霍德成书记亲自写通讯报道,有时还把在基层发现的好苗头、新问题书面或电话告诉编辑部,指导报社组织有针对性的报道。编辑部除经常与通讯员联系外,每年评选模范通讯员和积极通讯员,还举办了两次规模较大的通讯员培训班,经常举行专题性通讯报道座谈会。县委召开三级干部会议,编辑部就邀请各区区委书记或宣传委员、办公室搞联系的同志开座谈会,征求对报纸的意见和约写专稿。区委和各战线负责同志对报社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不少负责同志是模范通讯员。
“大跃进”期间,《咸丰报》扩大版面,改八开二版为四开四版,还一度由3日刊改为隔日刊,发行高峰达到6000份,发行到17个省市(系咸丰在省外工作的人订阅)。为使报纸图文并茂,在报社无照相制版设备的情况下,编辑部直接向新华社摄影部预订新闻照片塑胶版,由机印工按照版面安排垫版印刷。《咸丰报》的新闻照片印刷清晰,曾受到新华社的通报表扬,一些兄弟县报社也派人前来参观,机印工牟孝先师傅曾因此被邀请到庐山疗养。
报纸改版后,鉴于编辑人员少,一个编辑就负责一个版面,都是自采、自编,自己校对。白天有时要外出参加有关会议,写报道,划好版面,推敲标题,晚上又要到排字车间校对;有时还得临时抽换稿件,突击赶写评论,编辑和工人都得战通宵,直到报纸清样送审后上机开印才有喘息机会。一期报纸出来后,编辑人员又得从头至尾看一遍,生怕自己负责的版面出差错,接着又开编前会,安排下期报纸的内容。
1961年,全县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即“十二条”),纠正以“共产风”为主的“五风”,报社编辑部主动清理了宣传中存在的问题,并向县委写出书面报告。县委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和当时财力、物力的困难,决定停办《咸丰报》。同年11月16日,《咸丰报》发了停刊启事,宣布停刊。
上一篇:建立新政权 清匪又剿霸
下一篇:我的憾悔